与癌共存:“抗癌大战”——喜、忧和期望

2016-11-21来源:
[摘要] 人类的大战从未停息过,与癌的“大战”也已打了数十年,我们成功了吗?

  人类的大战从未停息过,与癌的“大战”也已打了数十年,我们成功了吗?

  癌症,这种因某种单个细胞基因突变,不受节制而放肆生长和扩展的疾病,已成为人类生命的最大挑战。自从1937年美国《财富》杂志发表抗癌文章以来,有关癌症的每一个轻微的落脚声,每一个无限微小的步伐,都会引起世界关注。1971年12月23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国家癌症法案》,打响了“抗癌大战”,期望像人类登月一样,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攻克这一疾病之王。自此,投入到癌症研究的总经费达几千亿美元,发表论文几百万篇。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Herol Varmus所说,“人类从几乎对癌症成因全然无知到积累了大量知识”  。

  但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良好的愿望实现了吗?

  ■“癌战”四喜

  第一,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在美国,肺癌发生率下降了 30%,这归功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戒烟宣传;肺癌、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实现了连续15年的下降;从1995年到2005年间,由癌症造成的死亡下降了15%,究其原因,主要是癌症筛查和早期诊断(二级预防)。第二,针对肿瘤细胞中的一个靶点或几个靶点的个体化治疗有了成功的范例。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胃肠间质肉瘤,取得了历史上从未达到的优秀成绩。贝伐单抗对晚期大肠癌、西妥昔单抗对晚期头颈部鳞癌也显示出较佳的抗肿瘤作用。

  第三,免疫治疗被认为是癌症治疗的第四大支柱。在过去的10年中,癌症免疫学研究的成就催生出很多癌症治疗的新策略,并被运用到临床试验中,成为最终攻克癌症的希望之一。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近日报道,逾半数只剩数月生命的患者,在免疫治疗后,“致命性肿瘤出现萎缩甚至完全消失”。2015年美国ASCO大会,将两个大奖都颁给了癌症免疫技术:CTLA-4抗体和PD-1/PD-L1抗体。这两种治疗使23%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期延长4.5年以上,并可能对诸如肺癌、肾癌、膀胱癌、卵巢癌、头颈部癌肿等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微创治疗获得成效。随着现代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介入微创治疗使一些难治或不治之症有了新的治疗方法。腹腔镜、胸腔镜或内镜下手术,使一些操作复杂、危险性大、合并症多、效果差的传统诊疗措施变得简捷、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以冷冻、射频为代表的经皮消融,可使70%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肺癌、肾癌等实体肿瘤得以清除或减瘤。在CT或超声引导下,经皮冷冻治疗的不能手术切除肿瘤的胰腺癌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达63%,显着高于化疗的10%。不可逆性电穿孔(纳米刀)是最新的肿瘤消融技术,有冷冻射频无法取代的优势,已被证明对局限进展性胰腺癌和近大血管的肝癌有良好治疗效果。

  ■“癌战”三忧

  第一,化疗的失望。ASCO 2015会议发表的一万多篇论文中,60% 涉及化疗。不管各种化疗药如何组合,不管在哪个国家,化疗对各种实体癌肿的疗效并无多大差异。胆管细胞性肝癌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除了手术,一般只有化疗。在 ASCO报告中,有关胆管细胞性肝癌化疗的论文只有美国纽约Roswell Park癌症学院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显示,经“吉西他滨+卡培他滨+贝伐单抗”联合治疗后,肿瘤缩小者仅占 2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8.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1.3个月;在血液中检测到癌细胞的患者,生存期仅9.4个月。报告中有7篇系关于进展性/转移性胰腺癌的化疗,分别来自美、德、法等国家。报告显示,接受化疗的患者治疗后中位生存期仅4~10.8个月,无进展生存期最短的仅7周,最长的也仅9.2个月。除了淋巴瘤、睾丸癌等少数癌症,化疗对大多数实质性癌症患者来说,均不可能延长生命,更不可能有治愈效果。首先,这是因为癌细胞有两类,普通癌细胞和癌干细胞,化疗不可能清除后者。其次,癌细胞有异质性,一种或一些癌细胞对化疗药敏感,另一种或另一些不一定敏感。再次,癌细胞基因极不稳定,化疗后常常变异,变成癌干细胞,甚至在化疗药刺激后,变得更“凶猛”,美国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化疗的反作用”(《Cancer  Research》2008年68期)。

  第二,分子靶向治疗路漫漫。除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异常显着外,大部分靶向药物的有效率基本都在10%左右。其原因是大多数实体肿瘤的“肇事基因”不止一个,而是多达13个,要同时控制这些基因,目前尚不可能。严重的副作用和昂贵的价格,也使许多患者难以接受。分子靶向治疗同样有“反作用”。已有资料表明,用于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苏拉弗尼(多吉美)可促进肝内和肺转移。

  第三,放射治疗有良好效果的癌症主要有鼻咽癌、早期头颈部癌、宫颈癌、皮肤癌,对其他肿瘤主要结合手术应用。但放疗也是双刃剑。例如对肝癌,部分患者放疗后肿瘤缩小甚至消失,但很快复发,出现转移,且进展迅速。早在1949年就发现,过度放疗后,肺转移反而增加。有人统计,癌症患者放疗后,60%以上被病理证实仍有残癌存在。

  ■期望:让癌症成为可控制的慢性病

  纵观抗癌之路,真正用最简单、最无痛苦、最廉价的方法,让“不治之癌”变成“可愈之病”的,迄今可能只有中国的王振义院士了。这位年逾90的老医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先采用反式维甲酸(一种维生素 A),继之结合中国的古药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让癌细胞“改邪归正”,使几乎均会在一年内死去的患者95%获得治愈,75% 永不复发。美国著名肿瘤学家穆吉克称,王振义的发明是“灵感激发”,“代表了人们长期追求的分子肿瘤学梦想”(见美国《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王振义说:癌症治疗需要创新。癌症不是“外敌入侵”,而是“内乱”。癌细胞是人体正常的细胞在复制过程中, DNA复制错误变成的“坏孩子”。对这些坏孩子,可以教育改造。前述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之所以能治愈,就是癌细胞被“改造”的效果。癌细胞聚集在肝、肺等器官内形成癌肿,就像“坏孩子”聚集,形成“据点”,应该给予消灭。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以及冷冻消融,就是“消灭”的手段。

  事实上,癌症“缝在”我们的基因组上。当DNA被致癌物质(环境因素)破坏时,突变就在基因中累积,即使没有致癌物质存在,基因复制的随机错误也可导致突变(自发性)。前者也许可以预防,后者却是内源性的。癌症很可能就是我们生命的新常态(见美国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因此,我们不可能消灭癌症, 只可能与癌症“共存”。

  “共存”的前提是我方足够强大。我们体内控制癌细胞的天然卫士是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还有专门为T细胞提供癌细胞情报的树突状细胞(DC)。2011年,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 Steinman)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是由于他发现DC及其强大的免疫功能。斯坦曼本人患有胰腺癌,正是应用了DC细胞疗法,延长了至少两年的生命。目前,临床试验中应用的DC-CIK(T细胞)和NK培养和回输,已被认为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细胞免疫疗法。

  对付癌症,正确的策略是“消灭+控制+改造”,具体手段是手术或消融或放疗(局部消灭)+适当化疗(包括分子靶向药物,只对敏感的癌症)+免疫(全身性控制)。冷冻除了能消融肿瘤外,还能促进肿瘤抗原暴露和释放,让T淋巴细胞识别,从而强化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清除残存癌细胞,减少或防止复发。冷冻—细胞免疫疗法在理论上是最佳组合。我们已发表的资料表明,冷冻后加上细胞免疫治疗,肺癌、肝癌和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长于单接受其中一种,更长于接受化疗者。与癌“共存”,应成为治疗多数癌症,尤其是进展期癌症的主要目标。这也就是WHO宣称的,让癌症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成为可控制的慢性病。

分享到:

国际学术会议

39健康网 - 中国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