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癌共存:寄望于媒体

2016-11-18来源:
[摘要] 我们应该传播这样的观念:癌症绝不是绝症,而是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的慢性病,我们完全可以与“癌”共舞,周旋一生,带病延年。

  我们应该传播这样的观念:癌症绝不是绝症,而是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的慢性病,我们完全可以与“癌”共舞,周旋一生,带病延年。

  印度尼西亚《印华日报》的问世是华人世界的盛事。其资深主编李卓辉先生约我为该报健康专栏写一序言。我自知才疏学浅,难以胜任,但作为从医50年的老医者,又是患癌10年的“老”病者,有满腹感触乐于述说,借助该报珍贵的版面,写出的文字,也许对读者有益。

  人的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健康。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是健康的核心,也是媒体的永恒主题。祈望新生的《印华日报》健康版——

  第一,倡导“预防重于治疗”。大多数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外来之敌,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20世纪50年代前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讲究卫生、消除感染源、隔断感染途径,以及疫苗的普及应用,可预防这些疾病。虽然不时还有感染性疾病爆发,例如非洲发生的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流行、媒体经常报道的禽流感,人类常常猝不及防,但并未成为全球性威胁。目前正在研制的或已研制成功的疫苗,是预防这些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病毒性肝炎是全球性感染性肝病。乙肝疫苗的预防性注射,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加强输血管理、消除吸毒、加强性教育,是预防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而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是减少肝细胞癌发生的重要环节。人们在预防上忽视的是非感染性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还有癌症,多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如何预防这些疾病,应成为媒体倡导的主要内容。

  第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形成,受社会地位、思想内涵、文化修养、知识结构、个性特征以及环境因素所制约。世界卫生组织曾专门举办过“与生活方式不当疾病作斗争”的卫星电视会议。动脉硬化、心脏缺血性疾病、脑梗塞和出血,主要与高血脂、肥胖、糖尿病有关,而这些又与饮食不当、缺少运动有关。癌症已被认为是“生活方式病”。60%的癌症发生与生活方式不当,包括不恰当的饮食、吸 烟、少运动和异常情绪有关。吸烟导致肺癌、喉癌、食管癌和膀胱癌,长期摄食过咸、霉变食物易致食管癌、胃癌,多食油腻、少食纤维素食物者易患结直肠癌。

  第三,倡导整合医学。医学的发展,使得学科越来越细。一个头颈部,按解剖分成耳科、鼻科、喉科、甲状腺科等专科;消化系统又分成胃、肠、肝、胰腺科。每个专科医生只看他管的那一块儿病,出了那个区域,病人就要换专科。从系统来分,更是“老死不相往来”,心脏科医生看心脏病人时,遇到病人胃口不好的,必须转去胃肠科,如遇血清转氨酶升高,又要找肝脏科医生。


1

  媒体报道

  实际上,人是一个整体,仅看“病”不看“人”,结果是病人到处转,费用成倍长,毛病好不了。有的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心脏科医生用了好多药,就是纠正不了,后来发现病人胃内有一种细菌,叫幽门螺杆菌,用3种药治疗两周,细菌清除了,心脏跳得也正常了。有的糖尿病,用了好多药,血糖降不了,加用一点用于肠道抑菌的黄连素后,血糖恢复正常。据说有一位位高权大的高官患了心脏病,找了几十个专科医生来会诊,用了36种药,毛病没有好,反而发生胃出血、眼睛发黄(黄疸),原来是药物引起了胃损害和药物性肝病。停去34种药,疾病完全好了。我们不是反对分专科,只是倡导任何一个专科医生,看病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林”。整合医学不是专科相加,而是A×B×C×D的积,是专科医生知识和技能的丰富和扩延。

  第四,倡导医学“人本主义”。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有一句格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以人为本,永远是医学的核心要素。我们应该摈弃“生物至上”“技术至上”的观念。现 在,只看病、不看人的怪象,在癌症治疗领域已经表现到极致,无休止的化疗、放疗,不顾后果的“根治”切除,使许多患者受害于该治疗手段。

  不能以“科学的成功”取代“人性的满足”。人类对疾病征服的实践综合了科学性、艺术性和宗教性。人患病,不管能否治疗,都需要情感关怀。美国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墓碑上刻着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们倡导“人文是医生的灵魂”。医生看病,不仅需要科技,更需要感情投入,尊重患者,关心患者。正如古罗马一位哲人所说:“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其次才是药草。”

  第五,倡导治疗新观念。癌症已成为人类第一杀手。1971年,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在国情咨文中,号召“向癌症宣战”。人们发展了多种消灭癌细胞的办法,其中,化疗最受宠幸,临床上数不清的化疗药因此而一个个问世。2002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承认:“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美国著名癌症专家说:“过去的路我们走不通了,我们期待着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式。这种改变,有赖于技术进步,但根本的改变,还有赖于观念的更新。”实际上,人们已经在反思。近年在世界著名杂志Nature(《自然》)等刊物上发表了由美国著名癌症医院的专家写的文章,翻出了100多年前 Coley用非常简单的细菌疫苗治疗“难治性”进展性癌症的结果,惊奇地发现,从5年或10年生存率来看,其治疗结果竟远远超过“现代”化疗的结果,更不谈前者在副作用之少和费用之低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过去(可能现在仍然是)主流医学的治疗模式是“战争”和“替代”。战争就是消灭,应用抗生素、化学药物消灭细菌、病毒,就是“战争模式”;维生素缺乏时应用维生素,缺铁性贫血时应用铁剂,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时给予雌激素,以及衍生的器官移植,都是“替代模式”。上述模式,扩展到癌症,就是“根治”切除、化疗、放疗。但是,癌症之战的失败,恰恰是陷入了“战争模式”的泥潭的结果。人们开始醒悟:癌症不是“外敌入侵”,癌症是人类“进化的遗产”,“只要有进化,就有癌症”。美国癌症专家在他的著作《众病之王——癌症传》中指出:“癌症是我们自身一个完美的版本,恶性生长和正常生长,在遗传基因层面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面对癌症就是面对与人类同一物种,这一物种甚至比人更适合生存”。

  换句话说,癌症是机体细胞在每时每刻的复制中出现的错误,是变坏的孩子,是体内的“内乱”。对于这些“坏孩子”(癌细胞),甚至对于由“坏孩子”变来的“黑社会团伙”(癌肿),虽然可以“清除”(手术)、“毒杀”(化疗),但要斩尽杀绝几无可能。正确的方针是从“寻找、破坏”,改变为“靶向、控制、改造”,像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那样,把它当成慢性病。“人瘤共存”,不是奢想。

分享到:

国际学术会议

39健康网 - 中国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