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去抗癌:感动篇(三)

2016-11-16来源:
[摘要] 什么叫善事?我的理解是做给他人好处的事。医生治疗病人,做一般人不想做或不敢做的事,也属于善事。

  “善有善报”

  小时候,母亲经常教导我“善有善报”,多做善事。我记住了。当医生不久,一次在急症室值班,一个乙型脑炎病人入院,高热42摄氏度,意识模糊。我马上为他体检,病人突然抽筋,心跳呼吸停止。我马上把身子扑到病人身上,口对口给他进行人工呼吸,同时胸外心脏按摩。几分钟后,病人心跳呼吸恢复。事后难免有些懊悔:因为乙型脑炎是急性传染病。我将此事告诉了我母亲,母亲说:“好孩子,你将来一定有好报。”这个病人后来完全康复。时间过去四十几年了,我一直为这次抢救感到自豪。

  什么叫善事?我的理解是做给他人好处的事。医生治疗病人,做一般人不想做或不敢做的事,也属于善事。

  善事不一定暴露,只要自己获得安慰就行。1990年,我在深圳一家医院工作。一天为一位七十几岁的老太太做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老太太患肝癌,同时有严重乙型肝炎。给老太太插管很顺利,但在注射药物时,刚注入几毫升,病人突然四肢抽蓄,心跳呼吸停止。我站在病人右侧,马上顺势做口对口呼吸。病人得救了。大家也没有当回事。2年后,医院抽查病历质量,时任医院传染科主任的我的夫人检查我们消化科的病历,发现有一肝癌病人的病历上这样记载:“患者术中突然心跳呼吸停止,经口对口呼吸抢救后……”。我的夫人惊异:是谁做“口对口”呀?她又想:肯定是我们家的老徐干的这种“危险事”。当晚回家问我,我只能“坦白交代”。

  其实,做口对口呼吸不能算是善事,因为它是最快速的抢救方法,教科书上将其作为抢救呼吸停止的第一手段。现在有各种插管技术,可以立即气管插管辅助呼吸,但有时还是比不上“口对口”来得快。

  我在“口对口”时,常常脑里一片混沌,只看到病人的嘴巴和鼻子,其他什么也看不见。6年前的一天上午,我按例到医院各处看看。走进内镜室,医生正要为一个病人插胃镜。镜管尚未送进患者嘴巴,患者突然抽筋,眼睛瞪着一动也不动。这是典型的心跳骤停。我一边叫一旁的护士快取气管插管,一边扑上去作口对口呼吸。大约过了2分钟,患者眼睛动起来了,复苏成功。此时我才发现我的嘴巴上已是一滩病人的痰液和鲜血。事后知道患者患的是食管癌,合并有肺结核,而且是“开放性”的,痰中检查到结核杆菌。尽管很危险,但我内心似乎更充实。王振义院士曾对我说:“愈是困难的经历,愈会让上帝感动。我们所做的善事坏事,上帝均记录在案,到时会回报你。”

  从哲学思维来说,我相信王院士的话是对的。2010年12月下旬,我在北京通过了我院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答辩,到了上海,去看王院士,一方面是向老师“拜年”,另一方面也想把可能进入国家专科的好消息与老师分享。王院士很高兴,说:“这是你应该得到的,包括你的身体健康,因为你做了那么多好事善事。”他谈起几十年前资助一位白血病患者的经历,说:“虽然花费了我的钱和精力,但患者到现在仍然健康,我也得到回报了。”他告诉我,国家即将授予他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以表彰他40年前发明诱导分化疗法治疗白血病的卓越贡献,这不就是“上天”的回报吗?王院士进一步说:“快乐就是健康,因为当你做一桩善事时,你的每个细胞都处于最活跃最健康状态,会把一切不健康的事件全部忘掉。”王院士又说:“你们救治了那位湛江大肚皮女子彭细妹,你不是感到特别欣慰吗?”

  是呀,彭细妹现在我院当义工。每当我看到细妹红红的面孔和面孔上总是挂着笑容时,心里说不出来的高兴。回想起2009年12月19日下午3点,广东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广场上,彭细妹在几个人的搀扶下来到我面前。那时的她面孔焦黄,瘦枯的双手捧着大肚子,连衣裙半掩着高度浮肿的双腿,双脚踏着没有后跟的鞋子。3天后,我院派车将她接来我院时,呼吸急促,频临死亡。接下来,抢救,手术,切除肿瘤和囊液55公斤,术后康复,2011年春节,彭细妹变成一个靓丽的“新人”,回到茂名的家,回到几年未见的父母身边(图16)。

1

2

  图 16  彭细妹的过去和现在

  这两年来,我总在想:与其说我们帮助了彭细妹,还不如说细妹帮助了我们。“人天福报”,“善果从善因生”。就在在我们治好彭细妹的第二年2010年,我院“人鼎兴旺”,好事连连,被广东省和全国誉为“一面红旗”……

  在佛教里,“善事善报”是最基本的教诲。圣经上曾说,心中爱别人者,上帝必先爱他。伊斯兰教认为“行善者将受善报,且有余庆”。我们不知的东西太多太多,“善事善报”也许有科学基础。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主张“以天之语解物之道”。

  据说科学界花了几十亿美金去寻找宇宙和外宇宙的“阴间”物质,这些物质像看不见的手在主宰我们人的思维和行为。

  有人说,人如果达到“忘我”的状态,就是达到最高境界。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大力推荐一本哲学著作《物质意识和场》,认为这本书“很有新意”。书的作者是任恢忠先生,一位曾被中国哲学界誉为“两个半哲学家之一”的著名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作者把物质分为“实物质”、“虚物质”和“零物质”,把意识分为“显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物质和意识相互转化。我相信“无意识”(忘我)会转化为“实物质”(成果)。

  正是这种转化,下述的一位濒死的男青年和他的母亲才有了今日的健康—

分享到:

国际学术会议

39健康网 - 中国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