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癌共存:令我们自豪的一条微信

2016-11-21来源:
[摘要] 医生到底如何看病?是看“病”,还是看“人”?

  医生到底如何看病?是看“病”,还是看“人”?

  昨天,我院微信圈内传来一条消息:“又一个被×××国家医院误诊为肺癌的印度尼西亚结核病人,被我们纠正了。”好自豪的微信!附有一张病人、病人家属和医生护士的合照。从照片上看,大家都那样地欣喜若狂。医者父母心,哪一个医者不为病人的得救而开心呢!因为这毕竟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呀!结核和肺癌,一个是完全可治愈的良性病,一个是死亡率很高的恶性病,两者治疗有天壤之别。前者主要是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消除结核杆菌;后者则需手术,消融,还有化疗。如果结核被误诊为肺癌,而使用了化疗,对患者无疑雪上加霜。因为化疗不仅对结核杆菌无任何消除作用,而且由于化疗抑制人体免疫功能,会促进结核发展和播散,引起致命的后果。据病区医生说,他们之所以没有迷信国外那家医院的诊断,是发现病人有长达两年的刺激性咳嗽和潮热史,“不像肺癌”,而且病人不吸烟,等等,这让他们决心要“弄个明白”。

  这种误诊当然不是第一次。几个月之前,病区医生要我去看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小病人。小男孩16岁,他右大腿疼痛已有几个月了,也是在×××国的医院接受了MR、PET-CT等检查后,被诊断为骨肉瘤。医生给他化疗,并要男孩的父母做好思想准备,必要时要截肢。小病人是家中的老二,有一个姐姐,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被父母视为“命根子”。听说儿子要截肢,这简直是晴天霹雳!

  小病人的父母决定要寻找“second look”。几天后,第一轮化疗刚刚结束,他们就来到中国,找到复大肿瘤医院。

  骨肉瘤是小孩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股骨、髋关节是好发部位,化疗有较好效果,但易于复发,特别容易经过血液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为了消除转移的发源地,常常要手术切除肿瘤,截肢是“根治”的最佳治疗。所以,那家医院的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是按照“指南”上进行的,没有错。

  我看看那少年,长得一表人才,白白胖胖、面庞红润,让人疼爱。其父母说,儿子已经发热半年多了,夜里常常流汗,有时醒来衣服湿透。再看看他右大腿部,肿胀,压之似乎有一种韧感。我感到这个男孩的病可能不是那么简单。但要否定外国一家大医院的诊断不容易。我嘱咐医生:好好检查,不要轻易化疗。

  一周后,病区医生打来电话:“院长,好消息,那个病人不是肿瘤!”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喜悦。我估计到是怎么回事,匆匆从6楼奔到3楼,医生、护士已经在小病人房间里。小病人的父母一把拉住我,泪流满面……

  原来,经过反复检查,包括做了病变处活检,最后证明男孩大腿部的病是结核。

  在本文,我不想具体谈如何诊断结核和癌症,只谈一个问题:医生到底如何看病?是看“病”,还是看“人”?

  现代医学取得了飞跃发展。我们已经知道了人体有多少基因,各基因及其表达的蛋白质起什么作用;影像学的发展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到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及其内部的变化;血液生化、免疫学检测,使我们从各个指标判断人体内哪里发生了病变:但这些却给临床带来了新问题。现在,很多医生看病不是看“人”,而是看“片子”,看化验,似乎很高明,实际上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医院里,分科越来越细。看胃肠病的,不会看心电图,更不会看骨髓片;看癌症的,更是十分“专业”。上面两个病人,为什么医生将结核误诊为癌症,而且给予了错误的、致命的治疗,就是由于给他们看病的“大医生”只知道“癌症”,不知其他病,只会看“癌肿”,不会看“病人”。事实上,仅仅从病史就足以引起医生对结核的警觉。

  几年前,我在马来西亚遇到一个青年,20多岁,身躯肥大,面上长了很多毛。他说,他老是“饿”,饭量是家人的两倍,但早晨起来就“昏过去”,有时还“抽筋”。去了多家医院,医生搞不清是什么病,去看精神科,医生说是“癫痫”。从他的外表特征和种种症状看来,我怀疑他有胰腺肿瘤,不是“精神病”。后来他来我院检查,证明是患有一种罕见的肿瘤——家族性多发性内分泌肿瘤,是由于胰腺内肿瘤细胞大量分泌胰岛素,导致低血糖,进而引起昏迷、抽搐;低血糖又引起食欲亢进,以致吃得多,人也就发胖了。

  我为什么能给这个病人正确诊断,并进而取得十分好的治疗效果呢?我要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我年轻时接受的教育。我曾经当了15年的内科“住院医生”。所谓“住院医生”,就是什么病都看。这就要求我会看心电图、骨髓片,也会做血、尿常规。当然,作为胃肠科医生,我也会做胃镜、肠镜、胰胆管造影以及超声。我除了熟悉消化病以外,也熟悉心血管、呼吸系统、肾、内分泌、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规诊断和治疗。

  人是一个整体。中国古代有部医学经典书《黄帝内经》,其精髓就是“天人合一,整体治疗”。

  几年前,我在西方某国家著名的癌症医院访问,正巧有个来自中国天津的“新移民”在那儿接受化疗:在门诊,他坐在椅子上,护士按照化疗科医生的医嘱,给他静脉输注化疗药物。他患的是直肠癌,在天津接受了手术,但术中发现转移。于是赶快办了移民手续,希望到发达国家治疗,救自己的命。那天化疗时,他对护士说:胃口不好。护士说:等一会为他联系胃肠科医生。半小时后,护士告诉他:3天后去见Dr.×××。他又说:白细胞只有3000,怎么办?护士说:给你一个电话,请联系血液科某医生。一个“整体人”,在此被人为划分为许多“部分”“器官”,病人能从中受益吗?

  在中国,一位著名医学家讲了一个故事:一位高级领导生病,先后有30多个专家(或专科)为他会诊,结果是每个专家开一种药,他要服36种药。他胃口全失(药物性胃损害),出现了黄疸(药物性肝损伤)……后来停了34种药,病人获得“解放”,病也痊愈了。

  医学需要整合,就是HIM (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即整合医学。

  它不是A+B+C的和,而是A×B×C的积。我欣赏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教授的一段话:整合医学就是还器官为病人,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到临床,从药师到医师,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让病人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分享到:

国际学术会议

39健康网 - 中国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