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癌共存:对一位肝癌患者的内疚

2016-11-21来源:
[摘要] 一代医学大家张孝骞的从医“四字诀”:戒、慎、恐、惧。他 提醒我们不但要善于从成功的病例中总结经验,更要从自己的过失中汲取教训。

  一代医学大家张孝骞的从医“四字诀”:戒、慎、恐、惧。他 提醒我们不但要善于从成功的病例中总结经验,更要从自己的过失中汲取教训。

  近日去病房查房,看到一位来自哈尔滨的患者,10年前发现肝癌,在我院接受了超声引导下的经皮冷冻治疗。当时肿瘤位于肝右叶,6厘米大小,仅做一次冷冻治疗,整个肿瘤就被消融了,一周后出院。半年后患者曾回我院复查,未发现异常。由于哈尔滨与广州相距四五千公里,患者又家住农村,来往很不方便,在以后的这些年里,他就没有再来医院复查。

  这次患者来院,主要是近两个月来他感到右上腹有些不舒服,到当地医院做了超声检查,发现“肝有肿块”,他大吃一惊,匆忙收拾行李,乘火车到广州,来我院治疗。

  我为病人做了检查。这是一位71岁的老人,精神很好,面色稍暗,有几十颗“蜘蛛痣”(一种丛状毛细血管扩张,形如蜘蛛),手掌花斑状发红,这些都是肝硬化的表现,但没有黄疸和出血点。患者说,他食欲很好,吃饭很“正常”,体重稍有减轻。我对肝病患者常用以下18个字来判断病情——“吃得下,胖起来,气色好,精力旺,大便通,小便畅”。就是说,如果符合上述12个字,肝病病情相对不重。看来这位患者虽有肝病存在,但整体情况还是比较好的。这很重要,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条件。

  患者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体征,但没有查到腹水,联系前面说的“没有黄疸”,说明他的肝脏功能尚处于“代偿期”。肝脏下缘在肋骨下可以触及,质地较硬,有结节不平的感觉。再看CT片,发现其肝左叶有7 厘米大小的“占位性病变”,边缘尚整齐。肝右叶原来有肿瘤的地方,有 3厘米大小“混合密度”区,经冷冻消融后改变。他的血液中甲胎蛋白127 微克,较正常高6倍。以上这些,说明他的肝脏内有肿瘤,但不是长在原来的地方,而是长了新的肿瘤。

  看到这个病人,作为曾为他治疗过的医生,感到很内疚。应该说,这位患者的肝癌治疗是非常成功的。目前对于“小肝癌”(小于3厘米)的治疗效果是很好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但这位患者的肝癌达6厘米,不属于“小肝癌”,冷冻后生存了10年,应该属于“治愈”。但肝癌的特点是易复发,大多数复发“异位生长”,即重新长出新的肿瘤。我们这位患者就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肝癌多半发生于肝硬化的基础上,而肝硬化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主要由乙肝所致。乙肝病毒感染,通过复杂的机制引起肝细胞坏死;反复坏死,引起肝细胞再生结节形成,伴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肝硬化。硬化的肝内环境发生改变,肝细胞增殖快,DNA对外界致癌因素(如酒精、黄曲霉毒素、口服避孕药、亚硝胺)敏感性增加,发生损伤,引起基因突变,导致肝癌发生。乙肝病毒本身也能直接诱发肝癌。病毒DNA与肝细胞DNA发生“整合”,特别是整合到细胞癌基因附近,使后者激活,引起细胞转化,进而形成肝癌。

QQ截图20161121101422

  由上述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了预防肝癌复发,必须去除诱发因素,首先要控制肝硬化和乙肝病毒感染。迄今,我们尚没有好办法使肝硬化逆转,虽然有多种“抗纤维化”药物,但多数处于试验阶段,而且副作用较大。我曾应用中成药“强肝胶囊”治疗800多例慢性肝炎—肝硬化,发现72%的患者血液纤维化标志有改善,45%的病例肝活检纤维化积分下降。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我们现在有不少控制方法,主要是采用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我常应用α干扰素30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续10天,每3个月重复10天,连用1~2年。在广东廉江,一组病人这样治疗,一组未这样治疗,两组病情基本相似。5年后,治疗组无一例发生肝癌,而未治疗组中7.9%发生肝癌。核苷酸类药物有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等,目前认为,长期应用此类药物可以阻抑肝癌发生。

分享到:

国际学术会议

39健康网 - 中国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