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癌症患者讲实话:癌症是慢性病

2016-12-14来源:
[摘要] 对待晚期肿瘤是采取全方位的综合治疗,还是按照传统医学提倡的对肿瘤采取“衰其大半而止”或“带瘤生存”?现代医学的“规范化、个体化、靶向治疗”如何实现?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肿瘤专家的论述

  著名分子生物肿瘤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吕有勇在我们共同的朋友去世后,2010年3月20日给我发来一份邮件,摘录如下:

  今获悉与癌魔抗争(的朋友)离开了我们……心情沉重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的抗癌研究:我们依据什么原理解释和对待这种疾病?无数的事实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现在对肿瘤的认识、采取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有许多是错误的,但遗憾的是我们还不知道错在哪里!

  ……

  对待晚期肿瘤是采取全方位的综合治疗,还是按照传统医学提倡的对肿瘤采取“衰其大半而止”或“带瘤生存”?现代医学的“规范化、个体化、靶向治疗”如何实现?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吕有勇教授意见实际上代表了许多专家的呼声———

  著名生命科学专家、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倪嘉瓒教授,陪伴老伴抗击癌症多年,说:“没有亲身体验的人很难理解患者治疗中遭受的痛苦。革新癌症治疗策略和方法太重要了。”

  著名血液肿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教授说:“治疗癌症一定要跳出固有的圈子。对于大多数癌症,目前的治疗方法不可能治-愈患者。”他说,癌细胞的特点是其遗传学不稳定性。癌细胞复制时,不能像正常细胞那样将其遗传信息完美无缺的复制到下一代细胞,复制到后代的细胞常常改变,进而导致癌细胞行为发生显著变化,分化出难以计数的不同细胞的混合体。因此,仅针对某一亚型癌细胞或癌细胞上某一靶点的药物,显然不能消灭所有癌细胞。王院士说:“要有创新性研究。”

  三十几年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是一可怕的疾病,患者生存期一般不会超过1年。虽然数不清的论文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化疗组合,但中位生存期仅能延长几个月。这对于总生存期只有一年的患者来说,毫无意义。王振义院士考虑到,既然白血病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变成的,为什么不可以设法将白血病细胞再变成正常细胞(再分化)呢?他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具有这种功能。他和他的学生,现任国家卫生部长陈竺院士对此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发现中国传统中药砒霜能促使白血病细胞凋亡。目前,患者治-愈率高达95%,就是得益于王振义和陈竺院士的研究成果。他创用的新疗法使这一血液恶性肿瘤由高度致死性变成高度治-愈性,震撼了全世界。

  对于实体肿瘤治疗,能不能像王振义院士治疗白血病那样,有突破性、震撼性的进展呢?

  我访问了吕有勇的实验室。他和他的团队正在试图从肿瘤基因组水平,阐明基因变异、肿瘤发生和治疗对策的相互关系,实现基因组学与肿瘤生物学的整合与集成,这可能是肿瘤生物学的基础和肿瘤研究的转折点。

  我应邀访问了清华大学的罗永章教授,他和他的团队研究开发成功的抗血管新生药物,以及用于监测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癌标志,均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可能为实现癌症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许多专家的研究已不把追求知识本身作为终-极目标,而是试图系统地看待癌症、试图从总体把握癌症或是试图用全新方法研究癌症。前述的曾益新院士研究的一般癌细胞可变成干细胞样癌细胞的成果,预示着癌症治疗的突破性进展终会诞生。

  传统的肿瘤治疗概念认为: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唯-一条件是通过各种治疗手段达到的无癌状态。换句话说,治疗肿瘤必须杀灭或清除最后一个肿瘤细胞,才算是治-愈肿瘤。为此人们追求扩大根-治的手术、强化或冲击化疗、根-治性放疗等。然而事与愿违,迄今为止,上述治疗所能达到的最-高疗效仅仅是临床治-愈,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而且患者治疗后普遍出现生存质量下降,甚至不能耐受继续治疗而加速死亡。这里存在一个恶性循环,肿瘤手术、放化疗—身体虚弱,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复发转移—再做手术、放化疗切除、缩小肿瘤—身体更加虚弱,免疫防御功能更加低下—又发生复发转移—身体更弱、免疫防御功能丧失—死亡。

  肿瘤是一种慢性病

  越来越多的实例告诉我们,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手术、化疗和放疗,一般都不能达到“无癌”这一目的。“无癌生存”的理想状态是很难实现的。著名肿瘤专家孙燕院士说:“以前我们治疗肿瘤都是着眼于根-治,现在看来,这样的方式是错了。实际上,肿瘤是一种慢性病,我们可以从防卫和改造两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疗。长期带瘤生存是完全可行的。”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已将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作为一项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目前对癌症治疗的认识,已从不惜代价企图彻-底杀死癌细胞,转变为目的在于有效调控疾病过程,或基本控制疾病发展;从与癌症“对抗到底”转变为同肿瘤“和平共处”。

  癌症治疗的发展可分为探索、细胞毒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四个阶段。个体化治疗首先需要个体化诊断,测定患者的基因及其表达,“异病异治”,从分子水平判断哪种治疗最适合,制订出治疗方案,“以人为本”,“量身定做”。这需要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密切配合和互动转化,就是所谓“Frombenchtobeside”或反之。最成功的例子是EHFR-TKI应用于治疗东方患者的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这种药在西方人群很差,但在东方人群却有较好效果,不少患者治疗后生存3~4年,就是由于东西方人群EHFR表达的差异。但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期。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不能等待,不能期望癌症治疗突破性进展后,才去治疗患者。对于进展性癌症患者,这些患者常常不能接受常规治疗,或接受过常规治疗而失败,我们无法把希望寄托于某一种方法上,也不能把所有治疗方法都用上。2010年4月14日在深圳举办的肿瘤微创治疗讨论会上,中国抗癌协会微创治疗委员会主席吴佩宏教授提出:肿瘤治疗,尤其对进展性、中晚期癌症的患者,一定要实行人性化、理性化、个体化、微创化治疗。总结得很好,我很欣赏吴教授的睿智。

  最-好的策略

  最-好的策略是既能局部清除肿瘤,又不伤害人体的免疫和重要器官的功能,反而能提高抗癌的免疫功能。经过万余例的实践,我们发现下列三种疗法基本符合上述要求,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冻消融疗法(Cryosurgicalablation,CSA):

  将冷冻探针插入肿瘤组织内,输入致冷原,使靶组织内温度急剧降至-160℃,再改输致热原,使之温度升高,共作2~3个轮回,可使肿瘤消融。治疗可在手术中、内腔镜下,或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进行。经皮冷消融是微创技术,副反应小,患者不会疼痛,对疼痛者反而可迅速止痛,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冷消融不仅能给肿瘤组织“就地处死”,其结果相当于手术切除,还能让已死亡的癌细胞释放出抗原,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消除没有被消融的或转移在其他地方的癌组织。就是说,冷消融既有局部作用,又有全身性治疗作用,这是单纯手术所不具有的。

  癌血管介入疗法(Cancer Vascular Intervention,CVI):

  将包括化疗药在内的药物制成纳米颗粒(直径100纳米以下),通过微导管,将其注入支配肿瘤的微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本法的作用和优点有:(1)将微小血管阻滞,断绝癌细胞的血液供应,导致癌细胞凋亡或坏死;(2)由于肿瘤血管具有泄漏性,即血管壁有缝隙,纳米颗粒就进入肿瘤组织内,并会愈积愈多,其化疗药在肿瘤内浓度可达一般化疗时的40~50倍,因此易将癌细胞杀灭(有报道,比常规化疗时高20倍的药物浓度可杀灭癌干细胞);(3)由于正常的毛细血管壁完整,纳米药物不会透过毛细血管,即不会伤及正常组织,又由于使用的化疗药的量仅为常规化疗量的1/10~1/20,因此对人体影响极微。

  肿瘤联合免疫疗法(Combined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 CIC):

  癌细胞与人体免疫细胞的关系有三种:一是“免疫监护”,免疫细胞很强大,一旦体内有癌细胞出现,就将其清除,就像一个城市里警察很强大,坏人一旦出现,就及时被消灭;二是“免疫平衡”,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不战不和”,相互牵制,“和平共处”;三是“免疫逃逸”,免疫细胞数量太少或功能太差,癌细胞乘机泛滥,出现癌症转移或扩散。治疗癌症时,理想是保持“免疫监护”,至少“免疫平衡”。临床上免疫疗法有多种,包括采用对免疫细胞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或因子,或将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取出来,在体外进行培养、“训练”,再返输给患者,还可以将其他人的免疫细胞“过继”来应用。但癌细胞不是铁板一块,而且不断变异,这个时间的癌细胞到了另一时间就变了,因此免疫细胞也必须“千军万马”,“随机应变”,就是说,采用的免疫疗法必须是多种多样的。将多种免疫方法联合起来,同时或序贯应用,形成联合免疫,可以发挥全身性控制或消灭癌细胞的作用,主要用于预防癌症的复发,对人体十分安全,很少或几乎无副作用。

  我们将CSA、CVI和CIC组合起来,构成所谓“CCC治疗模式”

  (“3C模式”)。这种组合能对大多数进展性癌症患者实施人性化、理性化、个体化、微创化治疗。我在前面介绍的治疗实例中,相当多的就是接受了“3C模式”治疗。

  当然,在临床实践中,还必须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考虑其他治疗。对每个患者都要仔细地、慎重地评价常规治疗(手术、化疗和放疗)应用的价值和可行性。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如果是腔道(食管、胃、直肠、胆管等)内癌肿,可以应用光动力疗法,对于局限性瘤块或转移灶,可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进行近距离放疗。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化学消融等,对于合适的病例,不失为良好治疗手段。

  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预计在未来数年内,癌症治疗一定会发生革命性变化。最近,我和牛立志博士出席了在美国费城召开的2010年世界介入肿瘤学大会,在119个专题报告、58篇论文报告和

  33篇墙报演示论文中,最-受欢迎的是血管介入(微球、纳米颗粒)和消融治疗(冷冻、射频或微波)。我们共有3篇论文被录用,其中两篇在大会上报告,分别报告了经皮冷冻治疗肺癌和胰腺癌。看来我们现在的治疗是符合世界潮流的。

  冷冻消融治疗团队

  癌血管介入治疗团队

  联合免疫治疗团队


  “中国式抗癌”

  中国也许更有优势。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姚志斌,是一位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专家,曾提出“治疗癌症要有创新,要有中国特色”。著名肿瘤专家汤钊猷院士提出“中国式抗癌”,他说:“西医只看局部,中医看整个人,两者都有缺陷,若能结合起来,就是中国特色。”

  姚志斌厅长(前中)要求治疗癌症要有创新

  目前全世界风行“自然疗法”,有人估计,西方国家的癌症患者,1/3回家等待,1/3在医院接受治疗,1/3寻找和接受“自然疗法”。各国的“自然疗法”的概念和内容不同,基本理念是“全身支持和调节”,方法有“咖啡灌肠”、“内脏疗法”、“水果疗法”、“排毒疗法”、“能量疗法”、“发热疗法”、气功等。这些方法是否能治疗癌症,我不敢评价,但调动全身整体的功能的理念,是值得探讨的。

  中国的中医实际上是“自然疗法”。中医药中有抗癌成分,例如青黛中提取的靛玉红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效,从三尖杉提取的三尖杉酯碱对急性白血病有效。对实体肿瘤有效的喜树碱也是从植物中提取而来。但单纯依靠中药治-愈癌症是不实际的,应用中药长于调理的优势辅助治疗癌症,才是科学的态度。目前已证实,中医的“培

  正固本”有调节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黄芪、女贞子、仙灵脾等中草药可促进免疫功能。在应用现代传统的或新技术治疗的同时,我们常规应用中医中药,发现能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增进体质,促进食欲,纠正其他治疗的副作用(化放疗的白血病减少等)。

https://pimg.39.net/PictureLib/A/f76/20161210/org_826554.jpg

  汤钊猷院士提出“中国式抗癌”

分享到:

国际学术会议

39健康网 - 中国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