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去抗癌:反思篇(一)

2016-11-16来源:
[摘要] 有人说,医生不会看自己的病。我就是这样的书呆子。

  误诊8年

  有人说,医生不会看自己的病。我就是这样的书呆子。上世纪70年代初,我的母亲死于肝癌。她是对医学毫无知晓的家庭妇女,我是刚入医门的年轻医生。母亲的肝癌被发现时,已是晚期,失去手术的机会,不到3个月,她就离开人世。我痛心不已,决心研究肝癌早期诊断。当时我国缺乏像今天的大医院装备的超声、CT或磁共振,唯一方法就是检测血液中肿瘤标记。现在许多医院仍在应用的“GGT II”,就是我和我当时的同事在南通大学发明的。应用各种方法,我曾诊断出许多早期肝癌。但是面对自己,却是那么滞钝,真不能原谅自己!

  前已述及,我在1998年就已发现肝内有个“占位性”病变。但一直认为是“血管瘤”,如果没有PET-CT,如果不接受这项检查,也许到现在癌肿已经扩散,或者已经命丧黄泉。

  为什么误诊呢?

  第一,犯了“教条主义”。虽然接受了多次现代仪器的检查,但检查是一回事,认识和判断检查的结果是另一回事。我被CT和MR上造影剂“快进快出”迷住了。事实上,用造影剂在病变内进出情况来鉴别血管瘤和肝癌,是“一般”而言,即在大多数患者(例如80%)这种鉴别是正确的。同一种癌症在不同的人有差异。我就是属于“少数”。虽然我请了不止一位专家会诊,他们也没有提出异议,但也许他们认为我是研究肝脏病的,既然我本人没有怀疑是恶性病变,他们何必“否定”呢?

  第二,忽略了基本的检查。前述的GGT II 等试验,虽然我在几十年前发明时非

  常自豪,但自己瞧不起自己,认为“老”试验,价值不大。事实上,回过来看过去的这些检查,有些几年前就有改变。我在术前检查的血液CA 19-9,比正常值高了10个单位,但在这以前,却没有想到做这项检查。

  第三,对癌症的认识有缺陷,总认为癌症是“进行性”发展的。发现我的肝内病变几年内没有变大,没有新病灶,思想上就解除了“武装”。

  其实,犯“内行”误了“内行病”错误的并非我一人。二年前,我应邀到北京为一位远比我资深的胃肠外科专家会诊。那时他的结肠癌已多处转移。我问他怎么犯了这“低级错误”,他苦笑着说“天天忙于给其他人看病,忘记自己了。”同样在二年前,上海一位“小字辈”专家请我吃饭,席中我们谈及我的肝癌,他宽慰我说:“没有关系。我们是病友。我患的是结肠癌,手术时已有腹腔转移了。”我大吃一惊:他可是目前上海著名胃肠外科专家呀!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是在发生肠梗阻后急诊手术才发现结肠癌的,而此前他毫无自觉症状,也未接受过任何有关检查。

  教训是深刻的。对我们医生来说,我们不能太“忘我”,对自己的健康不能那么“低能”;对病人来说,你们虽然不懂医,但也许警惕性比我们高。中医说“查未病”,最好的做法是在没有症状时,找医生为你查个究竟,并提醒医生好好分析你的检查结果。有时多找几个医生也是必要的。

  应该早做肝活检

  如果是对病人,当超声或CT上有一块“占位性”病变时,我往往会建议作肝活检。

  肝活检,就是将穿刺针穿入肝内,将病变内组织取出来,经过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看有无癌细胞,即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在超声或CT引导下,可精确地将穿刺针刺入所要获取的病变内,在有经验的医生手中,成功率可达95%以上。

  活检要穿过皮肤,又将“肉”取出,看起来很可怕,使得有些病人“谈穿色变”。

  即使做活检要麻醉,不会痛,但人们还是怕。看来怕痛是人类的天性,我也不例外。如果在1998年,刚发现我的肝内那个小病变时,就做肝活检,当时就明确诊断出来并及时治疗,其效果显然比后来治疗更好。

  癌症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学检查。不管是血液中癌标记检测,也不管是最新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前述的PET-CT,都不能百分之百的正确,只有病理才是最权威的“判官”。在《我对癌症患者讲实话》中曾讲了三个例子:一是在江苏江阴市,偶然发现一患者正在接受化疗。他咳嗽胸痛2个月,在上海接受PET-CT检查,发现左肺多发性病灶,被认为是肺癌,而且认为是“晚期”的。也许有缘,他见到我后,相信了我,马上飞来广州。我们为他做了肺活检,证明不是癌,而是结核。最近我打电话找到他,他高兴的连连叫我“大恩人”;二是一位前任交通部局长,76岁,住在北京某医院“高干”病房,CT和PET-CT均诊断为肺癌。由于“年老体衰”,医生劝他回家“休养”。他不甘心,和老伴不远几千里,坐了24小时火车来到广州,我们为他做了肺活检,结果是肺炎;三是印尼泗水一位老先生,80岁了,排尿不畅,到新加坡检查,医生告诉他是前列腺癌,无法手术。他来到我院,接受了前列腺活检,结果是良性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天壤之别。老先生是大企业家,经历了这场生死经历后,看透人生,把企业全交给儿子打理,专心世界旅游了。前年我到泗水,他夫妻俩特地来看我,大家高兴的神情难以言表。

  教训是深刻的。在我的医院有一条铁的规定:只有看到病理学资料,不管是其他医院做的,还是我们做的,才给予治疗。

  活检的作用愈来愈大,不仅可作显微镜下诊断,而且可作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基因检测,判断癌症类型和生物学特性,指导治疗,估计预后,甚至癌症预测。后述的个体化治疗主要依靠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检查。

  为什么患上癌

  任何癌症患者可能都会思考自己为什么会患癌。我本人也不例外。找到原因可以预防癌症复发,或预防再患第二第三种癌。患了癌症的人易生“重复癌”,我曾治疗过一个48岁女性,先后患了5种8处癌症。

  任何癌症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但促使基因突变的因素,在具体病例,却很难断定。世界卫生组织宣称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是指整体而言。认识癌症发生的可能原因,将有助预防癌症,也可减少癌症治疗后的复发。

  基因是遗传的。我们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基因。我母亲是患肝癌而死的,我是否遗传了母亲的致癌基因?现在对此已无法证实,一是因为我母亲的肝癌当时未做病理学检查,更未留下组织标本,无法进行基因分子学分析;二是从文献中尚未找到胆管细胞癌的遗传证据。

  现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人类基因组计划首席专家柯林斯,在他的《生命的语言》中列举一个“15号家族”:一个名叫多莉的患者,在48岁时被诊断出乳腺癌;10年后,她的三个女儿中有二个珍妮特和露西步其后尘;几乎同时,多莉的妹妹马泰也患上乳腺癌,马泰有3个女儿,其中两个在30岁前就死于乳腺癌,内一个还同时患了卵巢癌。由于害怕同样的厄运,马泰的第三个女儿选择了预防性乳房切除。1992年10月30日,这个家族的20多个成员齐聚在柯林斯咨询中心,接受基因测试,结果显示他们在15号染色体上BRCA1基因发生突变。后来,多莉和马泰的一个外甥女患上乳腺癌,一个外甥患食管癌,马泰本人又患上卵巢癌,她的儿子死于结肠癌,……携带这种突变基因的人的下一代有50%可能性继承这种突变。这个家族其他人可能还会患癌,他们正在接受一个专门机构的健康监督。

  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已得到高度重视。其他许多癌症也有高度遗传性,例如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结肠癌。有一种罕见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从小结肠内就有数不尽的息肉,几乎全部在40岁左右会发展为结肠癌。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发生,应提前作预防性全结肠切除。另有一种结肠癌具有高度遗传性,叫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这些患者存在MLH1、MSH2和MLH3基因突变,携带这种突变基因的人60%会发生结肠癌,30%会发生子宫癌。目前主张,对50岁以前患结肠癌的患者,应常规进行MLH1、MSH2和MLH3基因检测,如发现突变,应对其家族成员进行同样检测。阳性者,均应从20岁开始每年接受一次结肠镜检查;对女性,应每年作一次子宫内膜取样病理检查,对不想生育的女性,可作预防性子宫切除。

  胰腺癌中约10%有癌症遗传背景。我们正在研究一个癌症家族。来我院首诊的患者是一名来自江苏的老妇人(图中“7”号),89岁,患胰腺癌。但在此前的20年内,他先后患过结肠癌、直肠癌和子宫癌,其中结肠癌又分别在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先后发生。进一步询问,发现她的家族名成员中先后有10名患过胃癌、十二指肠癌、结肠癌、肝癌和淋巴瘤,患结肠癌的最多,除患者本人外,还有5位(图2 )。查阅文献,像这样一个癌症家族尚无先例。我们已向这个家族的成员索取了血样,正在进行一场耗资不菲的基因分析。

1

  图2  癌症患者家系患癌症情况

  红色表示癌症患者,共11人患癌,如下:(1)胃癌,(2)十二指肠癌,(3)胃癌,(4)肝癌,(5)结肠癌,(7)1977年患升结肠癌,1982年子宫癌,1989横结肠癌,1996降结肠癌,2003年直肠癌(均已经过手术治疗),2007年胰腺癌,(8)结肠癌,(17)结肠癌,(23)淋巴母细胞瘤,(25)结肠癌,(26)结肠癌

  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高度遗传的肿瘤,大约每3000人有一人患此种疾病,其主要为皮肤上大量色素斑,俗称“咖啡斑”,并有大量结节状瘤子,常以头面颈部和胸部最多。肿瘤可以很大,如发生于面部,可呈现象鼻样改变,被称为“象面人”。这些病人的家族内往往有类似患者。2006年,我们治疗两名马来西亚的青年男女,其中女患者的母亲和弟弟均有类似病变;2007年我们又治疗一名来自湖南的32岁男性患者,头面颈胸部的肿瘤重达20公斤,他的母亲和妹妹也有类似症状。这个被路透社和美联社称为“超级巨瘤”的瘤子被我们大部分切除后,美国著名电视频道National Discovery曾用50分钟播送了治疗经过,赞美为“突破性手术”“创新性成功”。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院的协助下,我们已成功地测定了该名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基因组,发现了NF1基因突变的位点。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为揭开各种癌症的秘密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随着先进的“测序仪”的应用,已有可能花很少的代价测定每个病人的基因图谱。DNA测序这一生命的语言,已经或正在让我们掌握自己的未来。我们要顺应这种趋势,享受科学文明的成果。

  在各种基因突变中,BRCA1基因以及后来发现的相似基因BRCA2的突变的检测技术已经普及。建议这种突变基因携带者应该—

  女性定期接受专家咨询,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检查乳房X线摄影或磁共振扫描,卵巢超声检查以及血液CA125测定等;

  分娩后不想再生子女的妇女,可考虑预防性卵巢手术切除,同时切除输卵管,这样可使卵巢癌发生的可能性降至零;

  心理负担十分严重的妇女,可接受预防性乳房切除,术后作乳房再造术;

  携带BRCA1/2突变的男性,患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的可能性增加,应接受密切医学观察;

  由于并非所有的携带者都会发生癌症,因此既要高度警惕,又要坦然面对。

分享到:

国际学术会议

39健康网 - 中国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