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研究发现:7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更容易摔倒

2022-12-06 17:50:34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近期,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在JAMAOncolog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表明一种针对乳腺癌的实验性疫苗,能够对关键的肿瘤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同时不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安全且有效,或许能够治疗不同类型的乳腺癌。

一、每天吃阿司匹林增加跌倒风险

11月7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表一项研究,表明70岁以上老年人如果每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更容易摔倒。对此,研究也提示,在给有心脏病和中风风险的人配药时应更加谨慎。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Anna Barker和同事在平均4.6年时间里,跟踪调查了16703名年龄在70岁及以上“相对健康”的澳大利亚白种人,其中,一半的参与者每天服用一次100毫克的阿司匹林,这是老年人长期服用的通常剂量。其余的则服用安慰剂。

在研究期间,超过1400名参与者至少摔倒过一次,需要住院治疗。与不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相比,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摔倒的可能性要高出约10%,两组的骨折风险并无显著差异。统计分析表明,这并非偶然。但目前还不清楚这一结果是否适用于非白种人。

而相关人员表示,阿司匹林组跌倒的增加可能与该药的抗凝作用有关。服用阿司匹林后摔倒的人可能会有大量出血或瘀伤,需要紧急护理。

不过,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参与对象的单一性、出血和瘀伤概率未被评估等,所以并不能直接证实服用阿司匹林与跌倒之间的明确因果关系。日常中若想要减少跌倒风险,还需要依靠健康锻炼来提高平衡能力。

(资讯来源:中国科学报;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001/jamainternmed.2022.5028)

二、乳腺癌攻克有望?新疫苗或使乳腺癌十年生存率达80%

2020年最新癌症报告显示,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226万,超越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而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也以2%-4%的幅度增长,而积极探索乳腺癌的有效治疗方案是控制这一形势的重中之重。

近期,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在JAMAOncolog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表明一种针对乳腺癌的实验性疫苗,能够对关键的肿瘤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同时不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安全且有效,或许能够治疗不同类型的乳腺癌。

HER2存在于人体很多细胞表面,但在30%左右的乳腺癌中,HER2存在过表达现象,其过表达量是正常细胞中HER2表达量的数百倍。HER2阳性乳腺癌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治疗后也更容易复发。

但另一方面,HER2的过度表达也可能会引发有益的免疫反应。比如,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如果产生一种称为细胞毒性或细胞杀伤性的免疫反应,其经过治疗后,复发概率会降低,总生存期也长于没有产生此种免疫反应的患者。

基于上述发现,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DNA疫苗,以此来促进这种免疫反应的发生。该疫苗包含目标蛋白质的DNA指令,在注射疫苗后,该DNA会被注射部位的细胞吸收,接着会产生疫苗DNA指令中编码的蛋白质。然后,细胞会将蛋白质呈递给免疫系统,这一过程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细胞毒性免疫反应。

试验一共纳入了66名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并分为低剂量组(10 mcg)、中等剂量组(100 mcg)、高剂量组(500 mcg),每位患者均接受3针疫苗注射。此外,患者还接受了免疫刺激药物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而促进细胞毒性免疫。

此后,对患者进行3-13年的长期随访。所有患者都完成了一个标准疗程的疫苗接种,部分患者的肿瘤完全缓解,部分患者只有骨骼中还残留肿瘤,而骨骼往往生长较为缓慢。

结果发现,在免疫原性方面,在大多数时间点,中等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体内的免疫应答都要高于低剂量组。另外,最高剂量组患者注射部位质粒DNA持久性最强,中等剂量组的患者抗肿瘤免疫反应最强。

安全性方面也呈现良好状态,在患者中观察到的副作用主要包括部位发红和肿胀,可能还有一些发烧、发冷和流感样症状,属于1级或2级范围毒性作用,对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小,且能够被控制。

研究人员Disis指出:“这些患者中80%的人还活着,如果随后的Ⅱ期试验结果也乐观,我们将迅速推进最终Ⅲ期试验,很有可能研制出一款能有效治疗乳腺癌的疫苗”。

(资讯来源:生物探索)

三、查肠癌不用做肠镜了?复旦肿瘤团队:新技术有望实现无创筛查

众所周知,肠镜及病理检测是筛查和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但由于肠镜的侵入性操作、需要肠道准备,导致不少人产生抗拒感,不愿意接受检查。其它常用的检测手段,如粪便隐血试验,对发现早期癌症的灵敏度不高,容易出现漏诊现象。

而数据显示,由于缺乏早筛意识,大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在初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导致总体疗效不佳。若能在癌变发生前或癌变早期就能够锁定病灶、及时干预,便可以大大降低肠癌的发生风险、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若能找寻到一种更有效且无创的生物标记物,或许可以帮助提高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率,提高患者的预后。

而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团队传来好消息,该院大肠外一科蔡国响教授团队联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梁莉教授团队等,成功研发并验证了一种新的ctDNA甲基化单倍型检测手段ColonES,通过二代测序评估ctDNA多基因甲基化状态,进而可以实现无创性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和预后预测。

“近年来,肿瘤液体活检技术成为肿瘤早期筛查的热点。其中,循环肿瘤DNA(ctDNA)是肿瘤液体活检的关键靶点之一,已被研究用于多种癌症的诊断、治疗评估、预后预测和复发监测。”蔡国响表示,早在2021年,其团队就联合国内多家医学中心等在国际杂志上发表一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ctDNA多基因甲基化检测有望成为解决临床上结直肠癌的早筛和复发监测问题的新型“肿瘤标志物”。

此次研究中,蔡国响联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梁莉教授等,再次在液体活检领域取得新的研究进展,他们研发并验证了一种新的ctDNA甲基化单倍型检测手段ColonES。ColonES通过二代测序评估ctDNA多基因甲基化状态,可用于无创性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和预后预测。

研究数据表明,ColonES对于进展期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检测敏感性分别达到了79.0%和86.6%,在健康人群中的特异性达到88.1%。研究还证实,术前ctDNA甲基化水平高低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的预后。

(资讯来源:澎湃网)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