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首页 > 癌症 > 癌症专题 > 2020肿瘤学大会 > 最新资讯 > 正文

院士论坛 | 詹启敏院士:疫情防控下对医学发展的思考

2020-11-18 18:08:57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詹启敏院士认为:“我们要从安全、疾病、环境、科技、政治、外交多维度来认识健康问题。”

“重大灾难之后,有思考才会有发展。”在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抗癌协会承办,国际抗癌联盟、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协办的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CCO)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向我们分享了他在疫情防控下对医学发展的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

一、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战略性阶段胜利

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新冠疫情波及全球200多个国家,给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带来威胁。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率先将疫情迅速遏制,坚定了广大人民的抗疫信心。对此,詹启敏院士认为:“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体现了我国社会应急体系决策的科学化,以及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协同。”

有些西方发达国家,其医疗治理体系、公共卫生突发体系、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或许比我们先进,但却没能在疫情中充分发挥作用,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先进的学术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没能有机协同,彼此独立。

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

二、新冠疫情给全球健康带来新趋势和新挑战

过去,我们谈健康,就仅仅是从健康角度分析问题,但此次疫情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多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

詹启敏院士认为:“我们要从安全、疾病、环境、科技、政治、外交多维度来认识健康问题。”

1. 全球健康安全为核心的生物安全风险加剧

这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近一百多年来,我们的世界并不太平,公共卫生的危机不断,包括黑死病、天花,1918年世界大流感、霍乱、SARS。

而从SARS到今天,17年时间里,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埃博拉等等问题接踵而至,再看今年的新冠疫情,其实公共卫生的突发事件一直没有停止。

国际组织曾在去年对各国应对传染病的能力做过调研,结果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对流行病和疫情做好了万全准备。

实际上这段时期也证明,新发、突发、爆发的传染病,并不会给我们准备机会。因此,在面对未来可能还会出现的突发性灾难面前,我们要吸取经验,增强应急体系、公共卫生突发体系,医疗救治信息的有效性,才能从被动转为主动,战胜灾难。

2.人口老龄化和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长

聚焦突发性传染病的同时,詹启敏院士以肿瘤为例,提醒我们不能忽视非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据数据显示,慢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了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2%,远远高于世界79%的水平,其中,我国每年有430万的肿瘤新发病例,28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病因。

而这一次新冠疫情的易感人群,也是慢性疾病的基础性人群。

慢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代谢等等,会长期的、持续性的困扰和伤害我们的健康。

3.重视ONE Health理念,关注人类-动物-环境整体健康

人,动物和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控制人兽共患病问题显得比以往更复杂,更棘手。

此次疫情让One Health 理念备受关注。我们要从疫情中反思,注重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间的关联性,强调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重视环境在疫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人类、动物和环境的整体健康。

詹启敏院士分享他在疫情防控下对医学发展的思考

三、当今是中国健康事业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期

“今天我们谈‘健康’是一个新概念,就是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保障人民健康,不仅仅关注生命,还要关注从健康、亚健康与有疾病风险的人群,关注疾病诊断之后的康复、老年人的康养问题。”詹启敏院士认为,只有全方位的考虑人民健康,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詹启敏院士还提出健康事业发展的3个重点:①将疾病预防和早诊早治关口前移;②把医疗事业的重心下移,放到社区、基层、农村;③从医学-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医学。

四、充分认识我国健康事业的“卡脖子”问题

詹启敏院士认为,我国健康事业发展有一个“卡脖子”问题: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临床药物和医疗设备都是来源于国外,大部分的临床指南,包括肿瘤的临床路径和标准,也是借鉴国外研究结果。

而要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创新驱动很重要。如何才能有创新?其实从医学的发展史来看,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学科交融。结合工业、光学、电子等学科的技术、、材料和大数据,在结合临床路径的创新,才能推动医学的发展。

关注医学创新,首先要了解现代医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包括基因,卫生工程、再生医学、器官的系带,修复、疫苗和抗体等等。

另外在主要关注化学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要关注生物治疗,包括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打好健康战役,我们需要强有力的武器,即医疗装备。把医疗装备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小型化的方面发展,结合人工智能,做好大数据储备,才能在整个的疾病预防、防治政策、临床决策支持、药物研发、医院管理、健康管理、医疗保险的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节奏。

五、充分认识医学生物研究成果是国之重器

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与战略储备能力等,需要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备无患,把国家安全、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六、充分认识社会治理中的“医学力量”,重视人才队伍培养

医学越来越成为维护公众生命健康、保障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领域。

詹启敏院士提到:“医护人员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所以我们要把这个队伍保护好,要把这个队伍培养好,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做好我们的军事化、精英化培养。同时培养一些公共卫生、儿科,麻醉、重症等等学科的短缺人才。另外,还要加强适应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需求的人才培养。”

七、优化医学实践:医疗与公卫体系融合是保障

临床医疗是突发性传染病的第一防线,所以我们要加大这一方面人员和基层医院队伍的技能培训,提高防范意识。

同时,要推动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前沿技术和医学实践。认识现在的健康新业态,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技术的运用,让医疗资源切实满足到老百姓的需求中。

八、加强医学研究:医学科技创新是核心

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疫情,我们要设立“预防性研究”的科研机制,通过顶层设计,开展与疫情临床救治并行的相关科学研究。加强公共卫生与应急医学研究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力量。

九、医学人文:白衣战士的精神和灵魂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闻令而动,逆流而上,驰援武汉和湖北。在与病毒零距离的战斗中,冲锋在前,不畏艰险,舍生忘死,救死扶伤,体现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展示了人性的光辉。

十、推进国际合作,共筑人类生命健康共同体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但是面对灾难,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人类休戚与共。因此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共筑生命健康共同体是永恒的主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詹启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