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王昕教授:中国人群的多基因检测模型,将助力部分乳腺癌患者避免化疗

2019-12-18 00:12:39医脉通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2019年第42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于2019年12月10-14日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召开。本届会议上,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王翔教授、王昕教授团队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马力教授的一项研究成果被选为壁报展示(P3-08-34),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基于中国人群的早期乳腺癌复发风险评估的多基因预测模型。会议期间,医脉通有幸在现场采访了王昕教授,王教授就该模型建立的背景、结果和意义对研究进行了全面剖析。


  2019年第42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于2019年12月10-14日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召开。本届会议上,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王翔教授、王昕教授团队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马力教授的一项研究成果被选为壁报展示(P3-08-34),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基于中国人群的早期乳腺癌复发风险评估的多基因预测模型。会议期间,医脉通有幸在现场采访了王昕教授,王教授就该模型建立的背景、结果和意义对研究进行了全面剖析。

  医脉通:王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医脉通的采访。本次SABCS大会,您的一项研究入选了壁报展示(“基于HR阳性乳腺癌基因表达谱的中国人群远处复发风险模型的建立”),能否请您介绍下开展这项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王昕教授:非常荣幸今年有一项研究入选了本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的壁报展示。这是一项基于中国人群多基因检测用于远处复发风险模型建立的研究。大家都非常清楚,既往的研究中,欧美人群中常应用21基因检测(Oncotype DX)和70基因检测(MammaPrint ),这两项多基因检测模型在欧美人群被广泛应用,而且已经写入了各大指南,包括中国的指南也会引用相关的研究数据。欧美人群的基因检测标准用于中国人群高低危复发转移的预测并不合理。

  21基因检测和70基因检测的目的是,从HR阳性/HER2阴性/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筛选出一部分低危患者以避免化疗。国内的专家质疑之处在于欧美人群的数据指导中国的临床决策,正如每次在各种会议上的讨论:是否能用多基因检测模型来指导避免化疗并进行下一步治疗,很多专家的建议是目前缺乏中国人群的数据。

  基于此,我们团队在两年前回顾性收集了5年的研究数据,原因是需要5年随访,我们需要了解在这些乳腺癌患者中5年之后的情况,是否复发或转移,研究对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RNA-seq测序,结果发现了多个基因表达的差异,我们将这些表达有差异的基因、高危转移复发相关的基因和特异性通路与乳腺癌的转移和复发相互匹配。最终利用统计学和生物信息方法建立了一个模型,当然建立模型是远远不够的,因其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随后研究利用另一个中心的样本数据进行了验证并发现,该预测模型的敏感性达到80%以上,特异性也近80%。

  21基因检测和70基因检测的研究者最初也获得了一个模型,后续通过不同队列前瞻性研究的验证和修正,现如今已有十几年时间,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结果。希望我们也能用几年的时间得到适用于中国人群的特异性多基因检测预测模型。

  医脉通: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这项研究的主要结果?

  王昕教授:这次壁报展示了一部分主要结果:2007年至2012年期间,从6800多例乳腺癌患者中筛选出了1000多例HR+/HER2-/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lumina型患者。相较于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这部分患者的预后较好,5年随访数据发现,约有8%(100多例)患者出现了复发或转移。我们按1:2比例将复发转移和无复发转移样本进行了RNA-seq测序,结果发现了很多基因的RNA表达不同,并进一步筛选出了与增殖、遗传等相关的信号通路基因,并结合了中国人特有的基因,初步建立了一个预测模型,随后,又反复进行了内部验证,筛选出了117个基因的模型,并利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样本进行了外部验证,特异性和敏感性约为80%,模型的建立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下周在北京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启动会中,将有多家中心加入我们,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更大规模或更好的研究结果。

  医脉通:您认为这项研究结果将给乳腺癌患者带来怎样的临床获益,以及未来您的团队还将开展哪些方面的探索?

  王昕教授:中国女性乳腺癌的治疗和研究有以下特点:第一,化疗使用的较多,目前我们缺乏一个多基因检测预测模型,来指导哪些患者需要或不需要化疗,跟国外同行交流时,有时会被问到中国人群接受化疗比率如此高的原因。目前的潮流是治疗和手术都在做减法,我们应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第二,多基因检测模型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样本成本,就在一两年前,我们团队努力集中了所有的资源而做了这样一项研究。

  如果有中国人群的数据,就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国的治疗,至少不落后于欧美国家。在壁报展示时,该研究也受到了日韩国家同道们的关注,因为他们也缺乏类似的研究,同为亚洲人群,与欧美人群的结果相比,该研究的结果可能会更接近日韩国家的需求。因此,该研究若能取得较好的结果,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甚至包括亚洲人群避免接受化疗。未来,也会进一步建立对化疗、内分泌治疗敏感,对新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敏感的预测模型,这是开启非常有意义研究的第一步,希望未来我们能有更好的结果,能造福于更多的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王翔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

1984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1991年获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在乳腺、胃肠、腹腔腹膜后及肝胆胰等肿瘤的外科治疗方面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乳腺癌和大肠癌的诊治。参加多项乳腺癌和大肠癌的国际多中心临床治疗试验研究,担任《癌症进展》等杂志编委。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