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中国声音:三阴性乳癌5年无病生存率达86.3%!

2019-12-15 00:42:07医学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2019年12月10-14日,第42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如期召开。今天一起了解下来自我国学者的SABCS 之声~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乳腺癌会议,SABCS在业界备受瞩目。本次大会上,我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作了大会主题发言——关于联合卡培他滨方案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研究成果,这是中国大陆第4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第3次在SABCS上中发出“中国之声”,同时也赢得了全球近万名学者的关注和喝彩。

  李教授介绍,该项开放性、随机、多中心、Ⅲ期试验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牵头下,由中国乳腺癌协作组(CBCSG)开展。研究结果证实,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TNBC可使患者5年无病生存(DFS)率从80.4%提升至86.3%,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方案(摘要号GS1-08)。

  研究背景

  TNBC在所有乳腺癌中约占12%~17%,患者的复发率高、总生存期短。由于TNBC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HER2均表达阴性,致使内分泌治疗或抗HER2靶向治疗的方案对之疗效甚微。

  目前,化疗仍是TNBC的主要治疗方式。特别是在早期TNBC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以蒽环类药物和紫杉类药物为基础的辅助化疗是其标准的治疗方案。多项临床试验已验证了标准辅助化疗方案的有效性。ECOG 1199 & SWOG S0221研究表明,AC-P方案可使TNBC患者切实获益。EBCTCG荟萃分析显示,增加化疗剂量强度可降低乳腺癌的10年复发和死亡的风险,尤其是TNBC。

  遗憾的是,由于TNBC的独特特性,接受传统化疗方案患者的5年DFS率仍然长期徘徊在80%左右。为破解困局,医学专家们尝试在传统蒽环类或紫杉类化疗方案中融入其他化疗药物,来改善TNBC患者的治疗效果。

  卡培他滨是治疗复发转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一种常用化疗药物,且对这部分患者有着明显的优势。那么,卡培他滨能否与传统蒽环类或紫杉类化疗方案“强强联合”,改善TNBC患者的预后呢?

  在既往开展的乳腺癌化疗临床研究中,卡培他滨融入传统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其中“三阴性”亚型可能得到改善,但是针对TNBC患者的单纯卡培他滨化疗方案并不能改善预后。

  为此,邵志敏教授牵头开展该项全国多中心、随机、Ⅲ期、前瞻性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卡培他滨联合蒽环类、紫杉类化疗药物的辅助治疗方案能否改善TNBC患者的预后,并评估该方案的安全性。

  研究设计

  该研究纳入早期TNBC女性患者,按1:1随机分配接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3个周期的卡培他滨和多西他赛,然后3个周期的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和卡培他滨(TX-XEC)]或对照治疗[3个周期的多西他赛,然后3个周期的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和氟尿嘧啶(T-FEC)]。

  主要终点为DFS,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生活质量、无复发生存(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DFS)和总生存(OS) 。

  研究结果

  最终成功入组并接受治疗的患者有585例,其中卡培他滨组(TX-XEC方案)为297例,对照组(T-FEC方案)为288例。

  中位随访67个月。卡培他滨组与对照组相比,5年DFS率显著提升(86.3% vs 80.4%),事件风险降低34%(HR 0.66,P=0.044);5年RFS率显著提高(89.5% vs 83.1%),复发风险降低41%;DDFS率也显著提高(89.8% vs 84.2%),远处转移风险降低37%。此外,两组的5年OS率无显著差异(93.3% vs 90.7%)。

  在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3/4级血液学毒性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卡培他滨组136例(45.8%) vs 对照组118 例(41.0%)]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0例(16.8%)vs 46 例(16.0%)]。值得注意的是,卡培他滨组的3/4级口腔炎[15例(5.1%)vs 3例(1.0%)]、手足综合征[25例(8.4%)vs 0例(0)] 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此外,卡培他滨组和对照组分别有84.9%(252/297)和 86.1%(248/288)患者完成了所有治疗周期的治疗。卡培他滨组有39.1%的患者降低了卡培他滨给药剂量。

  研究结论

  总体而言,联合卡培他滨方案相比传统方案显著提高患者DFS率,并降低了复发风险、远处转移风险,显著改善了TNBC预后。联合卡培他滨方案的耐受性良好,血液学不良事件发生率与传统方案相当;安全性数据与已知的卡培他滨安全性一致,未出现新的安全性问题。

  “联合卡培他滨的辅助化疗较传统方案,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验证了我们的预期”,邵志敏教授表示,“同时,我们还欣慰地看到,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耐受性良好,血液学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并没有额外增加患者接受治疗时不可耐受的副反应。”

  邵志敏教授还透露,今年,团队还公布了一项三阴性乳腺癌采用多基因组学技术予以分型治疗的研究成果,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该项研究也将与本次公布的研究“携手”,以获得更多突破。目前试验团队正在探索对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更为敏感的三阴性亚型,指导后续精准治疗策略的实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邵志敏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

198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99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肿瘤学硕士。曾于1997年-200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乳腺中心工作。自1995年起,一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1998年晋升为教授,并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特聘教授。现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St.Gallen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主要从事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早期筛查和诊疗流程,开展临床试验提高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科研重点为乳腺癌的转化研究和乳腺癌转移机制研究等。已发表有关乳腺癌研究的论著近350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被世界医学文献引用逾3000次,主编专著4本。并多次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领衔团队分别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及上海市教委“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B类”项目、上海市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先后主持国家杰青基金、国自然、十五攻关课题,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211工程II、985、973课题及其他省部级项目30余项。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