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亲脂性他汀可有效预防肝癌?

2019-08-29 00:54:50医学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不同影像引导方式不影响肝癌射频消融疗效;亲脂性他汀降低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癌风险;胰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降低严重并发症风险。


  一

  不同影像引导方式不影响肝癌射频消融疗效

  影像引导技术在肝癌的射频消融(RFA)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引导下RFA的疗效是否相当的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我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李威教授(现调任北京地坛医院肿瘤诊治中心主任)和郑加生教授等的研究显示,不同影像引导方式不影响患者生存和消融疗效,超声、CT和MRI引导下RFA治疗肝细胞癌(HCC)均有效,并且患者之间的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技术疗效(TE)无显著差异[1]。

  此外,研究还显示,肝硬化甲胎蛋白(AFP)水平和肿瘤数目与肿瘤复发有关,而AFP水平是影响TE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结果发表于《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s》。

  ■ 研究细节

  该项回顾性研究纳入141例HCC患者,这些患者接受超声引导(n=29)、CT引导(n=50)或MRI引导(n=62)下RFA治疗。采用Cox模型和逻辑回归评估肿瘤复发和TE的危险因素。

  主要终点是PFS。次要终点包括OS率、技术成功率(TSR)和技术有效率(TER)。

  结果显示,超声组、CT组和MRI组的基线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超声组、CT组和MRI组之间的累积PFS率(P=0.072)和累积OS率(P=0.231)均无明显差异;三组的3年PFS率分别为40.90%、未达到和14.80%,3年OS率分别为94.70%、97.50%和85.50%。

  超声组、CT组和MRI组的TSR分别为82.80%(24/29)、92%(46/50)和77.40%(48/62),组间无显著差异(P=0.113);三组的TER分别为93.10%(27/29)、94%(47/50)和96.80%(60/62),也无显著差异(P=0.184)。

  多变量分析显示,肝硬化(P=0.001)、AFP水平(P=0.004)和肿瘤数目(P=0.012)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AFP水平(P=0.018)是TE的一个独立因素。

  二

  亲脂性他汀降低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癌风险

  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Tracey G. Simon等的一项倾向评分匹配研究显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使用亲脂性(但非亲水性)他汀类药物,其罹患肝细胞癌(HCC)和死亡的风险显著降低[2,3]。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值得注意的是,亲脂性他汀类药物的获益取决于其剂量和使用持续时间。在至少600累积规定日剂量(cDDD)——相当于服用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约2年后,患者HCC风险降低幅度最大。

  ■ 研究细节

  该研究基于瑞典国家登记处63279例于2005~2013年接受亲脂性或亲水性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乙型或丙型肝炎成人的数据。研究中,倾向评分-匹配队列共纳入6568名成人,包括6554名亲脂性他汀类药物使用者、1780名亲水性他汀类药物使用者以及匹配的8334名非他汀使用者。他汀使用定义为他汀处方≥30 cDDD。

  中位随访时间约8年,共发生616例HCC事件和1803例死亡,其中462例为肝脏相关死亡。

  与非使用者相比,亲脂性他汀类药物使用者的新发HCC相对风险降低44%(aHR 0.56),绝对风险差异(RD)为-4.8%(8.1% vs 3.3%),但是,亲水性他汀类药物使用者的HCC风险并未明显降低(aR 0.95;8.0% vs 6.8%;RD -1.2%)。

  与非使用者相比,亲脂性他汀类药物使用者(15.2% vs 7.3%;RD -7.9%; aHR 0.62)和亲水性他汀类药物使用者(16.0% vs 11.5%;RD -4.5%; aHR 0.88)的10年死亡率均显著降低。然而,对于相对较少的肝脏相关死亡事件,亲脂性他汀类药物使用者(aHR 0.76)显著降低,而亲水性他汀类药物使用者则不然(aHR 0.98)。

  剂量-效应、持续时间-效应分析显示,亲脂性他汀类药物cDDD增加与HCC风险降低之间呈剂量依赖性负相关(30~299 cDDD,调整10年RD为-3.4%;300~599 cDDD,RD为-4.6%;≥600 cDDD,RD为-5.9%;趋势P<0.001);亲脂性他汀类药物cDDD增加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之间也呈剂量依赖性负相关(RD分别为-7.1%、- 7.2%和-9.6%;趋势P =0.001)。

  总之,在该项前瞻性、全国范围的病毒性肝炎队列中,亲脂性他汀类药物与HCC发生和死亡的风险显著降低相关,但未发现亲水性他汀类药物与HCC风险降低有关。该结果支持开展进一步研究,以确定亲脂性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否可用于预防HCC。

  三

  胰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降低严重并发症风险

  临床相关术后胰瘘(CR-POPF)是胰腺切除术后发生的一种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Carlos Fernández-del Castillo等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对于可能切除的(borderline resectable)和局部晚期的胰腺癌患者,术前化疗或可显著降低CR-POPF发生率[4,5]。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JAMA Surgery》。

  Fernández-del Castillo指出,接受新辅助治疗(NAT)+手术患者的CR-POPF发生率明显低于直接行手术切除患者(3.8% vs 13.8%,P<0.001)。但是,接受NAT患者一旦发生CR-POPF,其OS则显著缩短(17个月 vs 34个月,P=0.002)。

  研究小组进一步指出,在NAT组,与没有胰瘘的患者相比,发生CR-POPF患者的OS率减半。因此,CR-POPF患者应接受更密切的随访,并考虑进行额外的化疗。

  ■ 研究细节

  该分析纳入753例接受胰腺切除术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其中346例接受NAT+手术(NAT组),407例术前未接受任何治疗而是直接行切除手术(直接切除组)。

  中位随访16个月,两治疗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30天或90天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

  直接切除组CR-POPF率约为NAT组的3.6倍(13.8% vs 3.8%,P<0.001)。在NAT组,CR-POPF相关因素中仅有胰腺质软与CR-POPF高风险相关(38.5%vs 6.3%,P<0.001)。

  此外,与直接切除组相比,NAT组患者治疗后病理特征可能更好,包括更小的肿瘤大小、淋巴结阴性以及更高的完全切除率(P<0.001)。

  生存分析显示,在直接切除组,有与无CR-POPF患者之间的中位OS没有明显差异(26个月 vs 25个月);但在NAT组,CR-POPF患者的中位OS明显差于无CR-POPF患者(17个月 vs 34个月,图5)。多变量分析发现,CR-POPF与OS之间的关联独立于其他既定的OS预测因素(HR 2.80,P<0.002)。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郑加生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肿瘤微创介入中心

郑加生 男,1957年生于北京,主任医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肿瘤肝胆微创介入中心主任,“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微创介入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委员会“肿瘤消融学组”副组长,北京抗癌协会理事。任《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国介入放射学》杂志、《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从事肝病介入工作近30年,具有丰富的微创介入手术治疗经验。郑加生主编《介入治疗学》光盘由中国科技音像出版社出版;中华放射学杂志等杂志发表“CT导引经皮注射无水乙醇治疗甲状腺瘤”、“CT导引双介入疗法治疗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肝癌射频治疗并发症分析”、“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动脉栓塞治疗”、“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及CT导引下注入无水乙醇治疗肺癌”、“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等20余篇。199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郑加生主任的双介入疗法治疗肝癌疗效进行了新闻报道,各大媒体也进行了相关报道。2001年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对郑加生主任开展的急诊介入治疗进行50分钟现场直播报道。已形成应用先进设备、精确导引、综合微创靶向手术治疗肝胆疾病及微创靶点手术切除肿瘤的独特技术,对患者实行全程治疗、跟踪指导的系统工程模式的人性化治疗理念,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和微创靶点手术切除肿瘤的成功率,肝癌患者最长生存期已经达15年。

相关专题
第八届全国胰腺癌大会暨第五届岭南国际胰腺外科高峰论坛

“第八届胰腺癌大会(全国胰腺癌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岭南国际胰腺外科高峰论坛”于2014年5月23日-5月24日在广东广州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承办。

特别策划
肝癌
  • 注射用胸腺五肽

    本品适用于:恶性肿瘤病人因放疗、化疗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 (1)用于18岁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2)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T细胞缺陷病(如儿童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3)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缓慢,隐袭发生,临床表现多样、变化多端一种涉及许多系统和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可累及皮肤、浆膜、关节、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并以自身免疫为特征,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不仅影响体液免疫,亦影响细胞免疫,补体系统亦有变化。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形成。确切病因不明。病情呈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过程。) (4)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 (5)肿瘤的辅助治疗。[详细]

    去看看 ¥7.8
  • 注射用核糖核酸Ⅱ

    免疫调节药。适用于胰腺癌、肝癌、胃癌、肺癌、乳腺癌、软组织肉瘤及其它癌症的辅助治疗,对乙型肝炎的辅助治疗有较好的效果。本品亦可用于其他免疫机能低下引起的各种疾病。[详细]

    去看看 ¥1002.0
  • 灵芝胶囊

    宁心安神,健脾和胃。用于失眠健忘,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详细]

    去看看 ¥5.9
擅长肝癌专家更多
  • 徐光福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擅长领域:熟练处理重症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重型肝炎、急性妊娠脂肪肝、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昏迷、肝硬化腹水并发感染和肝肾综合征等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

  • 周俭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擅长领域:各种肝肿瘤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肝脏移植。

  • 申刚副主任医师广州市儿童医院

    擅长领域:1、血管瘤、血管畸形的治疗 2、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输卵管介入再通术(不孕症);输卵管积水介入栓塞(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降低宫外孕风险);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堵塞性不孕症的介入治疗 3、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宫颈癌、产后出血、盆腔瘀血综合症、胎盘植入、瘢痕妊娠、宫颈妊娠、妇科肿瘤)的介入治疗, 4、视网膜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肝癌、肝血管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的介入治疗、儿童食道狭窄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及血管性疾病,如布-加氏综合症、急慢性动/静脉血栓栓塞、血管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血管破裂出血的介入诊断与治疗等 5/血管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