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结直肠癌2017重要研究进展

2017-12-21 01:02:22MedSci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结直肠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癌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里小编整理了2017年关于结直肠癌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大家一同分享!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癌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在一些地区年龄超过50岁的人,更是肠癌的多发人群,不论男女,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比例约各占其半。而且城市远高于农村,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这里梅斯医学小编整理了2017年关于结直肠癌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大家一同分享!

  【1】科学家证实肠道菌群、饮食及结直肠癌发病之间的关联

  近日,来自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和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机体大肠中生存的微生物或许在饮食和特殊类型结直肠癌发病的关联中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研究者重点对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进行了研究,这种细菌是寄居在人类大肠中的常见细菌,同时其也被认为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对超过137000名个体的饮食进行长达10年的追踪,并且对1000份结直肠癌肿瘤样本进行具核梭杆菌的检测,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稳健”的饮食疗法,即富含全谷物和纤维的饮食能够有效降低个体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包含具核梭杆菌),但如果缺失具核梭杆菌的话个体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似乎并无改变。

  【2】Non-V600 BRAF突变应成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新的临床亚型

  在评估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病情时,分子学检测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一代测序技术(NGS)通常会发现没有明确临床或预后影响的突变,其中codon600以外的BRAF突变(non-V600BRAF突变)就是其中之一。研究人员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non-V600BRAF突变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影响进行了探究,共纳入了接受NGS测序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9643例,其中有208例存在non-V600BRAF突变,占全部患者的2.2%,BRAF突变患者的22%。其结果表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约2.2%出现non-V600BRAF突变,可以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良好的临床亚型。

  【3】利用放射组学提高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预测准确性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分子影像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田捷团队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合作,采用新兴的影像组学(Radiomics)方法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预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回顾分析了广东省人民医院2007-2011年间500余例进行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资料,利用新兴的影像组学方法,将影像特征、临床病理特征(血清标记物和临床指标)相结合,构建并验证了基于影像组学标签的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术前预测模型,用于对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进行定量预测,和传统CT影像学评估相比,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将术前淋巴结预测准确率提高了14.8%。利用研发的预测模型可以辅助临床医生进行结直肠癌的术前决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4】阿司匹林对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影响与PD-L1表达有关

  阻断PD-1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可以改善肿瘤患者临床结局。有研究证据表明阿司匹林不仅能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还能激活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2产生与免疫治疗协同发挥作用。近期,研究人员研究了结直肠癌CD274(PD-L1)表达水平与阿司匹林对患者预后影响之间的关系。研究共纳入617例患者,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D274表达水平,并分析诊断后使用阿司匹林与不同CD274表达水平的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D-L1表达水平不同的患者,诊断后使用阿司匹林与结直肠癌特异性生存率之间关系存在差异。表明PD-L1表达水平低的结直肠癌患者阿司匹林对患者生存的影响强于PD-L1表达水平高的患者。

  【5】抗肿瘤疫苗5T4联用环磷酰胺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效果不佳,急需其他的治疗方法。研究发现癌胚抗原5T4在超过90%的转移性结直肠癌中高表达。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改良安卡拉痘苗-5T4 (MVA-5T4)以及小剂量低剂量的环磷酰胺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研究招募了55名不能手术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和标准化疗后病情稳定患者,随机分配至对照组、环磷酰胺组、MVA-5T4组以及MVA-5T4联合环磷酰胺组。患者接受50mg的环磷酰胺或1×109 50%组织培养传染性剂量的MVA-5T4。结果表明改良安卡拉痘苗-5T4联用低剂量的环磷酰胺可有效延长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

  【6】香港中文大学科学家发现肠道微生物导致结直肠癌的直接证据

  随着肠道微生物研究的“崛起”,陆续有研究人员发现,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也和它有一些联系。这一次,新的研究就为它如何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直接证据”。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于君教授带领团队与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他们将结直肠癌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移植给了有癌症发生条件的小鼠,发现这推动、促进了小鼠肿瘤的出现。这项研究提供了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微生物可促进癌症发展的直接证据。与之前针对个别菌种的类似研究相比,研究人员考虑到了不同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一个整体来研究了它们对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7】结直肠癌进展时SAFB下调通过靶向TAK1维持NF-κB通路

  近期,新的一项研究探究了SAFB在结直肠癌进展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人员分析了Oncomine及175例石蜡包埋的结直肠癌肿瘤标本SAFB表达。结果表明,结直肠癌组织中SAFB下调,并且SAFB低表达与侵袭性亚型和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显着相关。SAFB下调通过靶向TAK1启动子激活NF-κB通路。在体内及体外实验中,改变SAFB表达可以抑制侵袭性特征进展以及结直肠癌细胞转移。在SAFB过表达的细胞中TAK1过表达可以改善侵袭性特征。结直肠癌组织中SAFB表达与TAK1和NF-κB相关基因表达负相关。

  【8】炎性饮食与结直肠癌的分型有关

  日常的饮食模式会影响全身的炎症状况,其中也会对结肠癌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因为慢性炎症会干扰身体的免疫应答。新的一项研究探讨了炎性的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的关系。研究人员从两个前瞻性队列中删选了相应的病人,使用Cox比例原因特异性危害回归来评估经验性饮食炎症模式(EDIP)评分与结直肠癌亚型的关联。结果显示,炎性饮食与结肠直肠癌亚型较高的风险相比较,其中很少或没有瘤周淋巴细胞反应。这些发现表明,饮食相关炎症可能通过抑制适应性抗肿瘤免疫应答而促进结肠直肠癌的发展。

  【9】长链非编码RNA——CCAT1和CCAT2表达的改变,是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在结直肠癌(CRC)中,基因组区域8q24.21经常表现出多态性。这个区域由于缺乏重要的蛋白质编码基因,通常被称为“基因沙漠”,它突出了非编码RNA的潜在作用,包括位于原癌基因MYM周围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评估了在结直肠癌中,映射到该基因组位点的lncRNAs的表达改变的临床意义。研究共纳入了300份组织标本,包括280份CRC组织标本和20份相邻的正常粘膜标本,研究人员对这些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以确定12种lncRNA的表达。研究人员还在两个独立队列中分析了lnc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复发生存率(RFS)和总生存(OS)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位于8q24.21区域的几个长链非编码RNA在结直肠癌中高度表达。CCAT1和CCAT2的高表达与较差的RFS和OS显著相关。这两个长链非编码RNA的独立/联合表达是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10】围手术期肝动脉灌注泵化疗可以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切除后患者生存情况

  近期,新的一项研究围手术期肝动脉灌注泵化疗(HAI)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后患者生存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92-2012年间接受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的患者。所有接受HAI的患同时接受了围手术期系统化疗。研究共纳入2368例接受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55个月。其结果表明,接受HAI的患者平均总生存时间约比未接受HAI的患者长2年。原发肿瘤淋巴结阴性及低临床风险评分的患者接受HAI治疗获益最大。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直肠癌
擅长直肠癌专家更多
  • 李子禹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擅长领域:腹部肿瘤、特别是胃癌和大肠癌的手术治疗,注重操作的规范化与细致性。

  • 傅红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擅长领域:胃癌 、大肠癌 、间质瘤 、软组织肿瘤及黑色素肿瘤的外科与综合治疗

  • 苏琪主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擅长领域:腹腔镜、结直肠癌保肛、甲状腺、乳腺美容手术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