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肿瘤医院病理学专家孙保存教授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双向分化恶性肿瘤血液供应独特的模式——血管生成拟态,揭示了高度恶性肿瘤血道转移之谜。这是孙教授所主持的“双向分化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课题的最新发现。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目前每年平均约有150万人新患肿瘤,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肿瘤,而其中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占83%,控制复发和转移是当今肿瘤治疗的最大难题之一。恶性肿瘤需要血液供应才能持续生长和发生血行转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从血管内皮来源的新生血管是肿瘤获得血液供应的唯一途径,临床治疗主要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使用内皮抑素及血管抑素等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恶性肿瘤,但仍有一半以上的肿瘤病人因复发和转移致死,尤其是黑色素瘤的病人血道转移率达到六成。
以孙保存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在肿瘤血管生成研究领域获得三大重要发现。
首先,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双向分化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从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蛋白水平等多角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双向分化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双向分化恶性肿瘤,即具有上皮和间叶两个方向分化、独特排列方式、分泌细胞成份的能力及易血道转移等特点的恶性肿瘤,包括长在肢体、胸腹腔、眼眶和生殖道的黑色素瘤、滑膜肉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间皮肉瘤等。血管生成拟态即模拟血管形成的状态,这种供血模式没有血管内皮细胞的参与,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与细胞外多种成份相互作用,模仿血管壁结构,形成输送血液的管道系统,建立这种特殊的肿瘤微循环,并可与原有的血管相连通,使肿瘤获得血液。具有血管生成拟态的双向分化恶性肿瘤因恶性度高、血道转移早、转移率高、预后差等,患者5年生存率为零。其次,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恶性肿瘤生长的不同阶段,肿瘤组织内存在不同的肿瘤血液供应模式间彼此过渡的“三阶段现象”。即在肿瘤快速生长的早期肿瘤组织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血管生成拟态;随着肿瘤体积的不断增大,内皮细胞的不断分裂增殖,在血管生成拟态和以内皮细胞构成的血管之间出现了马赛克血管;前二者逐渐被内皮细胞构成的血管替代,并成为肿瘤血液供应的主要方式。在这种血供的微循环过程中,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在肿瘤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到达肿瘤组织局部,并分化成内皮细胞,参与肿瘤的内皮细胞构成的血管生成。第三,提出参与双向分化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一组重要基因,为今后的基因治疗的找到了新靶点。
该研究成果在双向分化恶性肿瘤血道转移分子机制领域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的解释了以往抗内皮治疗无效的原因,丰富了肿瘤血液供应理论,并为进一步开发针对肿瘤血管生成拟态新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为患者进行早期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从而为预防恶性肿瘤的复发,抑制血道转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
(实习编辑:陈俊琦)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