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药物治疗癌症失败的“幕后黑手”

2008-07-01 00:40: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哈佛医学院和麻省总医院的一项发现:在实体瘤和供应血管之间存在物质交换的小孔,当肿瘤缩小时,这些小孔的口径也发生改变,结果是抗肿瘤物质不能挤过小孔从血管到达靶器官而不能发挥作用。

  美国《国家科学院论文集》报道,哈佛医学院和麻省总医院的一项发现:在实体瘤和供应血管之间存在物质交换的小孔,当肿瘤缩小时,这些小孔的口径也发生改变,结果是抗肿瘤物质不能挤过小孔从血管到达靶器官而不能发挥作用。另外,首次治疗起效的地方也因为治疗的药物分子不能继续到达而失效。

  这项研究提示,设计化疗药物的基本思路应是设计出越小越灵敏的药物,这样才有可能让治疗物质源源不断地通过小孔而发挥治疗作用。

  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在裸鼠身上移植了六种不同的癌症,同时测量了血管上小孔的体积,并通过切断激素依赖性肿瘤的激素供应造成肿瘤萎缩的模型。他们发现,不同的肿瘤,血管上的小孔直径不同。譬如,鼠乳腺癌的小孔就比鼠肝癌的体积要大。在同一个肿瘤不同的部位也有类似情况,实体瘤常常是不同口径的小孔混合在一起。小孔的口径也随着肿瘤转移的部位不同而异,如转移到脑的乳腺癌的口径就要比转移到皮肤的乳腺癌要小得多。激素依赖性肿瘤萎缩后其小孔的体积也大大减小,如睾丸激素依赖性肿瘤在撤除睾丸激素后小孔的直径可在48小时内由200nm缩小到7nm以下。

  这些事实均说明,不能期待有一种药物可对所有的肿瘤有效。 这项发现也有助于解释一些癌症研究上的难题,如为什么某些药物在实验室中效果良好,但在人体上就没有效果,其原因之一,是这些药物体积庞大不能通过小孔之门,从而没有机会可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同样复杂的是,一些药物在使用几个周期后便无效,许多人把其归因于耐药性的产生。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化疗后肿瘤缩小,肿瘤周边的小孔关起了门。这意味着药物制造商在设计药物时,不但要设计能通过不同小孔的药物,还要考虑到治疗过程中血管上小孔的动态改变。

(实习编辑:朱文斌)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相关专题
癌症的真相与误区第43期:靶向药物背后的故事

一个星期前,安吉丽娜·朱莉表示自己已完成了输卵管以及卵巢切除,两年不到,朱莉为预防癌症已经切除了三个器官,“元凶”BRCA为何如此可怕?此次切除输卵管以及卵巢是否真的就能预防癌症?我们请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继红教授为我们详细解读。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